机械-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近期评出的第2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中,有11家是出版发行企业。这些企业主营收入均到达了62亿元,户均净资产44.5亿元,在3种类型的文化企业中绝对值最大。这些数字说明了最近几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及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中国出版业要进1步做大做强,还需不断察形观势,捕捉机遇,顺势而为,特别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基础上的股份化研究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出版史,我们发现,在上个世纪2310年代把中国出版业推向高峰的1个重要推手是股份化。当时优秀的出版企业,其资本构成不但有国有成份、民营成份,也有外资成份。这类股份构成所带来的是国家文化资源、外国印刷技术和民营经营活力的整合。研究近30年来的中国经济,我们发现,除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外,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3支气力是国有经济、国外资本和民营经济,这3支气力走到今天正在产生1种融会趋势。也就是说,原来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混合经济,有可能更广泛、更直接地移植到企业内部,国有、外资、民营由于相互借力而日益融会。整体来看,国有对外资与民营所期望的是理念和活力,外资与民营对国有所期望的是资源与平台,资源与活力是国有企业与外资、民营企业相互融会的基本动力。正在被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其根本缘由是国有对重要资源的掌控,解决之道多是国有与民营的资本融会,在融会中使资源与活力获得有效配置。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股份化是1种客观趋势,而股份化的途径主要应当是国有与民营之间的股份化,本质是资源与活力的融会。顺应这类趋势,中国出版业1方面要积极推动与外资和民资的合作,1方面要重视防范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实际运作中,要注意股份化是把国有化大而不是化小,是化强而不是化弱,是化活而不是化死。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并购相结合之上的团体化股份化的组织构架是团体化。中国出版业确当代改革,正面临着1个百年未有的重大机遇,600家左右的出版机构和数10家出版团体将会在未来10年内,在行政推动下,在资本拉动下,在市场驱动下,在战略互动下,实现大重组、大整合拆迁补偿如何界定。由几家出版团体主导出版市场,这类结局我们已在欧美国家看得很清楚,但在中国究竟哪几家成为主导,目前还难以预见。各出版团体经过近10年的企业化和团体化改造,占据着区域市场,积聚了扩大能量,整体上显现着大而不强、强中有弱、各具特长的状态。未来10年是重新划分市场的10年,也是大小分化、强弱分明、终究趋向于重组、落笔在联合的10年工业用地建的住宅会强拆吗。但仅仅靠资本是不够的。历史经验告知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提示我们要弘扬文化理想,要研究发展战略,要更新重组理念,要有开阔联合的胸怀。团体化的路径是跨省资源的重组和内部资源的整合,但团体化的关键是开放的气质和宏大的器局。算大账看长远,知大势成大局,大视野大运作,大谋划大格局。器局大才能格局大,才能真正团体化。在团体化的进程中争天时,抢地利,求人和,3位1体,缺1不可。但和为贵,和为上,和为大。文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基础上的产业化团体化的指向是产业化,产业化第1个特点是范围化、集约化。要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即经济上的大数字掩盖着产业链上的小出版,我们要通过内部裂变和外部扩大的方式,拉开出版构架,扩大出版资源,构成出版范围,产生集约优势。产业化的第2个特点是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这要求我们延续不断地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中心,以绩效考核为抓手,重市场份额,重销售收入,重利润指标。总之,这两个特点1是要做大,2是要做强,这是转企以后必须谋求的两个硬指标。但这只是产业化的1个方面,作为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它的另外1特点是文化导向和政治导向。我们的社会责任是引导好社会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1责任不能在产业化中弱化乃至迷茫乃至灭亡,而应在产业化中坚持弘扬,有效强化。纵观世界范围的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的作用历来就没有由于企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而改变过,改变的不是意识形态、文化导向的作用,而是这1作用的表达方式。美国人的价值观,它们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正是通过美式大片,通过网络动漫,通过商业畅销书常常地、艺术地、大众化地表达出来,从而影响深广。考察文化产业化的历程我们发现,文化没有在产业化中灭亡,而是在产业化中丰富了表达方式,贴近了欣赏需求,在艺术化和市场化中扩大了精神感染力和思想凝聚力;在文化产业化中,文化是魂,产业是体,产业得文化而有魅力,文化也因产业而更具影响力。可以说,不管在哪个国度,哪个民族,出版乃至文化产业化中都存在着文化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产业化,这既是1种要求,更是1种趋势,顺之者文化昌明,逆之者文化衰亡。内容提供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基础上的数字化数字化虽然发展迅猛,具有震动、冲击、变革乃至颠覆性的影响,但数字化毕竟是技术而不是内容,是手段而不是主体。我们现在越来越看清楚的是:数字化改变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方式;冲击的不是出版内容,而是出版情势;提升的不但是图书生产发行的业态,更重要的是图书内容的传播方式。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参与,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的现实途径是内容提供与科技手段的结合,这是1次内容与技术的新的融会,在这1融会的进程中,技术商在寻觅内容资源,内容提供商也在寻觅技术平台。现实的、经济的、有效的方法是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服务商在资本层面、业务层面、市场层面的融会。数字化的方向1定是市场化,出版人才与技术人才、市场人才的融会是出版数字化取得突破的关键性因素。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国际化世界正在步入中国,中国也正在步入更广阔的世界。中国已从中国的中国变成亚洲的中国,也一定会成为世界的中国。现实地看,全部世界的文化状态,仍然西强我弱,对中国文化的需求虽有明显增长但却其实不广泛,因此走出去必须审慎,国际化的门路必须要更多地研究借船出海、资本联合、项目合作的方式,要在合作中结缘,在合作中借力,在合作中构成经验,培养人才,逐步打开国际市场,构成文化影响力。但是,世界文化交换史告知我们:在古代社会,文化是随着战争走的,战争打到哪里,文化就交换到哪里;到了近代,文化是随着商品走的,中国人对欧美文化的了解是随着洋货展开的;到了现代,文化是随着资本、产业走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随着中国资本和产业的跨国扩大,中国文化走出去必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换的大潮,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思想的研究,对中国现代化的鉴戒必将成为广泛的需求。这是我们图书走出去的底气所在,是我们对未来国际出版交换态势的整体判断。我们必须认清这1大势,为实现出版团体的国际化,早作准备,积极探索,顺势而为,稳步推动。